日期:2012-08-15 來源:東南商報
-----------------------------------------------------------------------------------------------------------
眾說紛紜
8月13日,全國婦聯(lián)老齡工作協(xié)調辦、全國老齡辦、全國心系系列活動組委會共同發(fā)布新版“24孝”行動標準,其中包含教父母學會上網,每周給父母打電話。
不必對新“24孝”太過苛責
筆者認為,新“24孝”僅僅作為一個道德層面上的倡議,大家大可不必過于敏感,更無須對其上綱上線。首先,新“24孝”行動標準出臺的初衷無可指責,新“24孝”行動標準的出臺初衷和我們廣大公民行孝的目的是不謀而合,大家頂多不過是在行孝的方式上或理解上可能有所差別,既然都是為了孝敬老人,又為何不對新“24孝”采取“見賢思齊”或“擇其善者而從之”的態(tài)度呢?
其次,新“24孝”確有進步之處。通覽內容,它不僅包括“教父母學會上網”、“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等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的行動準則,還包括“支持單身父母再婚”、“仔細聆聽父母的往事”等觀念突破和對老年人的心理關懷。生活在一個忙碌的年代,單是在對老年人的心理關懷上,確實值得我們年輕一代反思。事實上,空巢老人普遍存在心理寂寞且不說,就算是很多老人能待在兒女身邊養(yǎng)老,我們對他們的心理關懷也未必到位不少兒女重視老人的物質需求,輕視精神撫慰?;诖?,面對新“24孝”行動標準,年輕一代不僅要看到其中的進步之處,更有必要好好對照一下,看看自己做到了什么,看看自己對老人的心理關懷到底夠不夠。
最后,舊“24孝”標準也好,新“24孝”行動標準也罷,都并非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法規(guī),在行動過程中不具備絲毫強制性,自然也就談上“綁架”公眾行孝之說。換言之,新“24孝”僅僅是官方提出一個新時代踐行孝道的參照性標準,并沒說公民不嚴格按照標準行事就是孝抑或不孝,有些網友將新“24孝”說成政府“要求”甚至聲稱有“負重感”,未免過于言重或過于敏感了行孝始終是一個道德層面的問題,公民做得究竟怎樣,只有他自己以及被孝敬的人最清楚。說白了,你若不孝,出臺再多再嚴肅的行孝標準于老人又能如何?你若真孝,沒有一條標準,照樣行孝。
“孝”更需要制度保障
如果嚴格對照傳統(tǒng)文化中的“24孝”,這個包含“教父母學會上網,每周給父母打電話”的24條,其實難以真正稱為新版“24孝”。因為傳統(tǒng)的“24孝”,只不過是民間24個不同的行孝故事的集合,與此相對,所謂的新“24孝”,羅列的只是平面化的細則,它更像一份具有外在約束力的規(guī)則。在這一點上,它首先就缺乏必要的道德感召力。
諸如“對父母的愛要說出口,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等條列,都顯示出權力意志的理想化視角。孝道只能是抽象化的表達,在不同人性、社會環(huán)境、經濟條件下,必然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態(tài)。僅以現階段不同地區(qū)的生活水平而論,為父母購買保險,教父母上網等孝道恐怕只能成為一部分人的“特殊義務”。如果一種孝道,不能被大多數人踐行,甚至它本身就脫離了社會真實情境,那么,其存在必要性可想而知。
在一個高速老齡化和道德危機時代,倡導孝道無疑具有現實必要性。但必須承認,一切道德都不可能如物質產品,可被強力打造,相反,強力作用下的道德速成行動只能弄巧成拙。如時下屢見不鮮的學校組織孩子為父母洗腳以示孝順的行動就多受詬病。因為,這種行動依靠集體力量,將盡孝這一生活化場景,置于公共表演之中,換來的只是一種脫離了正常生活體驗的機械式表演,并非正常的孝道表達,反而會帶來教條化的示范,不利于正常孝道的養(yǎng)成。
不容否定,現代社會的評價體系,已經由道德過渡到權利的保障與否。從孝道來看,它首先就包含了老年人權益是否得到保障,社會保障和與之相關的公共服務是否適應了老齡社會的需要。畢竟,目前老人關懷的缺失,最為突出的原因并不是孝道的缺乏,而是福利保障的滯后。如果單純以孝道去維系老齡社會的發(fā)展態(tài)勢,則無疑是舍本逐末。值得警惕的是,這樣的傾向在權力者意識中已有體現,2009年,中國老齡事業(yè)發(fā)展基金會會長李寶庫就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福利制度,要以中華民族的孝道做重要的道德保障。
更為重要的,在現代社會的坐標中,孝道更應體現為一種責任意識。因為,相較于孝,責任意識內生于社會的經濟制度中,受社會制度影響,且又影響社會制度的遞進,更能顯示出穩(wěn)定的社會功能。其實,我們缺少的并不是對于“孝”的定義,而恰恰是孝道自然生成,以及將孝道導向責任和權利譜系的社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