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11-15 來源:上海僑報
-----------------------------------------------------------------------------------------------------------
養(yǎng)老津貼僅夠溫飽
現(xiàn)年73歲的陳老先生生于香港,25歲那年來到英國謀生,一直在餐館廚房工作。他太太十多年前去世,膝下有一子,但孩子十多年前回了香港,陳老先生現(xiàn)在一人生活在倫敦。
目前陳老先生居住的一房一廳是政府的公屋,因為過去打工時沒能攢下錢,他如今只能靠每周的110英鎊津貼維持溫飽。“我想回一趟香港,想了很多年,就是沒錢去不了。”
和陳老先生有著相同境遇的還有梁先生。梁先生早年從上海到香港,再輾轉來到英國。他是倫敦唐人街較早的一批華人理發(fā)師。同期的師傅后來都到各地去開店了,而梁先生一直當伙計,直到6年前腿腳不便后退休。他與太太沒有孩子,兩人相依為命。他告訴記者,這幾年物價漲得兇,每個星期200多英鎊勉強能過日子,要說舒心肯定是談不上。梁先生有一輛85年產的尼桑小車,他說有時會開車出去轉一轉,每周的油費不能超過5英鎊,掐著指頭算,如果超過了,別的開支就得砍。梁先生夫婦相信周圍有不少類似的家庭。
據(jù)英國社會福利部提供的數(shù)據(jù),截至今年4月前的12個月統(tǒng)計,英國1040萬領取養(yǎng)老金的退休人員中,有高達四分之一的退休人員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而退休華人則有四成多生活在貧困之中,這些窮困潦倒華人的生活狀況亟須關注。
打工時繳稅不多
影響?zhàn)B老金領取
在英國政府認定的2011年度生活標準中,單身(沒有孩子)的平均收入是每周281英鎊(稅后),夫妻兩人(沒有孩子)的平均收入是419英鎊。收入不到平均標準60%的就視為貧困線以下,即貧困線是單身每周低于168英鎊,夫妻兩人低于251英鎊。
根據(jù)統(tǒng)計,目前英國有260萬退休老人的周收入達不到貧困線標準,人數(shù)占退休總人數(shù)的四分之一。記者了解到,這些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英國人絕大多數(shù)是退休前工作年限較短、工資較低,再加上沒有其他收入的人。眼下,他們的生活開支基本上全靠政府福利部門給的養(yǎng)老津貼。目前單身者養(yǎng)老津貼是每周107鎊,夫妻兩人有171英鎊。
相關調查顯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華人退休老人比例遠超過英國白人。有四成多華人老者的周薪低于168英鎊或夫妻251英鎊。在英國的少數(shù)族裔中,印度和巴基斯坦人的貧困比例高于華人。
記者了解到,生活在貧困線下的英國華人大多是在上世紀70年代中從香港移民來的,多數(shù)人原是餐館或外賣店的大廚或侍應生。他們打工時繳的稅不多,餐飲業(yè)一般都沒有養(yǎng)老基金,所以他們在退休后所領取的養(yǎng)老金十分有限。而那些上世紀80年代從香港、越南移民來英國的華人,大部分人未來十年將退休,他們的老年經濟狀況十分令人擔憂。
門檻高位子少
福利機構難申請
作為倫敦20余個華人社區(qū)中心之一,倫敦唐人街的華人社區(qū)中心是成立最早的為華人提供咨詢、幫助、學習交流、旅游等各方面服務的社區(qū)組織。現(xiàn)實的狀況是,英國的老移民們養(yǎng)老更多依靠的是家庭養(yǎng)老和社區(qū)養(yǎng)老的方式。
至于英國的社會福利機構養(yǎng)老,如當?shù)仞B(yǎng)老院、福利院、老人公寓等,對退休華人來說不現(xiàn)實。一來,這些的福利機構往往門檻很高,收費標準高,且名額經常供不應求,這首先就讓大部分早年靠打雜工謀生的老人無法承擔;二來,由于語言和文化差異,這些機構的服務難以照顧到華裔老人的居住習慣,語言障礙更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就算是專門為亞裔老人辦的私營養(yǎng)老院,一共也就十幾個房間,收費很高,而且常年都有人排隊。另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這樣的養(yǎng)老院一般是不接收的。”倫敦唐人街華人社區(qū)中心經理馮兆雄說,迄今為止,英國還沒有一間真正為華人開設的公立養(yǎng)老院。如果有一間華人養(yǎng)老院,里面講中文、提供中餐,讓老人能玩玩棋牌,那就解決了華人養(yǎng)老的很大一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