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10-22 來源:廣州日報
-----------------------------------------------------------------------------------------------------------
調(diào)查顯示七成七打工者半年或更長時間才能見父母一次
明天就是九九重陽節(jié)了,或許對老人家來說,兒女最好的禮物就是“?;丶铱纯?rdquo;。然而,這一點對一些基層打工者來說卻是奢望。一項針對近萬名基層打工者的調(diào)查顯示,七成七打工者半年或更長時間才能見父母一次。來自民政部的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農(nóng)村留守老人約有4000萬,老年人“親情饑渴”現(xiàn)象十分突出。在廣州市區(qū),記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除了左鄰右舍,公園、娛樂、旅游等成為城市留守老人的“取暖利器”。
調(diào)查
工作盡孝難兩全?
時間金錢成本困擾打工者
工作盡孝難兩全?
在當前的老齡化社會,老人由誰贍養(yǎng)、老年生活如何度過成為社會各界討論的話題。而對中國過億的外出務(wù)工人員而言,因為種種客觀條件限制,他們遠在老家的父母,養(yǎng)老問題更顯嚴峻。一家手機招工平臺針對近萬名基層打工者的調(diào)查顯示,21%打工者半年和父母見一次面,36%一年才和父母見一次,20%表示一年到頭也很難見到父母。
“一年能回去一次就不錯了。”李志堅來自四川,當問及重陽節(jié)是否和父母一起的時候,他甚至都沒有想起明天就是重陽節(jié)。路途遙遠,回家一趟光車費就要好幾百元,更別說請假了。
若要回家和父母團聚,時間、金錢成本是一些外出打工者“不能承受之重”?;鶎哟蚬と后w普遍存在假期不足、工作強度大的問題,回老家還要面臨比較高的交通費。一般來說,他們會選擇在春節(jié)或者國慶節(jié)回家團聚。
回家難,把老人接到工作的城市一起居住更難。與一般打工者相比,梁釗強屬于非常幸福的了,因為他現(xiàn)在就和父母居住在一起。釗強已經(jīng)結(jié)婚生子,接父母來主要是為照看孩子。釗強的工資每個月只有三千多元,每月會拿出1000元由父母來操持家務(wù)。重陽節(jié)快到了,釗強最希望父母能健健康康,也希望自己能多賺點錢,讓父母過上好日子。
有近八成的受訪者表示,父母從來沒有來過自己工作的城市。60%的受訪者表示從沒想過要把父母接到工作的城市共同居住,僅有9%的父母和子女在同一座城市居住。這其中,經(jīng)濟條件是最大原因。
基層打工群體來到城市雖然獲得了比在老家更高的收入,但也面臨著高物價的壓力,如果把父母接到城市,高房價、高物價都讓他們無法承擔。相比之下,這些打工者回老家照顧父母的愿望比較強烈。65%的受訪者稱愿意為了照顧父母回老家,只有35%選擇不愿意,這部分人或在老家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或表示老家的工資太低、沒有前途。
探訪
農(nóng)村留守老人:阿真婆婆
除了孫兒和電視劇 陪伴她的還有回憶
“不記得是第幾個留守的重陽節(jié)啦。我不覺得是我的節(jié)日。”61歲的阿真婆婆住在離廣州500多公里的揭陽市普寧下架山西鋪村,她有3個兒子、1個女兒,小兒子在廣州打工,另外2個兒子在老家附近打工,女兒早早就嫁到鄰鎮(zhèn)了。
這幾天,天氣轉(zhuǎn)涼了。阿真婆婆把涼席洗好,收起,一床簡單的毯子洗曬好放在床上,“一冷就可以拉過來蓋。”和村里很多留守老人一樣,兒子在外掙錢,小孩只能托付給奶奶。
3個孫子給了老人最大的溫暖。阿真婆婆說,大孫女“懶妹”9歲,小孫女“黑妹”7歲,都上小學了。小孫子才2歲半,需要經(jīng)常照看。
讓阿真婆婆最頭痛的是她覺得自己“無法指導(dǎo)孫子學習”。因為她文化水平不高,孫子們不聽話,沒有好好學習就“只好開打”。
孫子孫女睡去后,阿真婆婆會想起老伴阿耀。“我還記得他年輕時唱歌的模樣,記得他教育兒子‘男兒要立志!’他走了,我感覺心里空空的。”3年前,老伴去世,現(xiàn)在很多回憶會纏繞著阿真婆婆。平常兩個孫女去上學,她除了和左鄰右里朋友喝茶聊天外,大多數(shù)時間她都帶著小孫子默默呆在家里,電視連續(xù)劇是她最主要的娛樂活動。
阿真婆婆并不認為能改變“留守現(xiàn)狀”。如果兒子留在村里,最多只能去村里小型私家制衣廠打打雜,一個月大概掙1000來元,在外打工再加上勤快加班,一個月可以掙2000多元。“為了多掙點錢,沒辦法。”她說,現(xiàn)在樣樣都貴,“我最怕生病,不僅要花錢,還要讓兒媳回來照顧我。”
重陽這天,阿真婆婆會準備祭品祈求全家安康,但不覺得是自己的節(jié)日。她的鄰居很多情況都和她相似,只是他們不知道自己屬于中國一個龐大的群體,叫做“留守老人”。
來自中國民政部的數(shù)據(jù)顯示,農(nóng)村留守老人約4000萬,老年人“親情饑渴”現(xiàn)象十分突出。
城市空巢老人:老盧夫婦
一雙兒女無暇陪伴 留守老屋自得其樂
在街坊眼中,74歲的老盧夫婦十分令人羨慕,一雙兒女事業(yè)有成,家境寬裕,但老盧并沒有跟隨兒女住進豪宅,而是和老伴一起住在當年單位分配、有幾十年樓齡的廣州海珠區(qū)沙園街荔福社區(qū)樓梯房里。子女無暇陪伴,公園、娛樂、旅游等成了老盧夫婦的“取暖利器”。
“外面有各種好,但我喜歡這里的氛圍,左鄰右里都是熟人,而且居委和街道特別有人情味,寧可爬四層樓梯我也愿意”。老盧說,目前老兩口身體硬朗,料理生活完全沒問題。每天一早,老兩口就到曉港公園晨運鍛煉,十點鐘左右到市場買菜。“有時候老伴買,有時候我去買,反正家務(wù)活大家一起分擔,千萬不要都是一個人干,那樣就沒意思了”。到了下午,通常是跟街坊一起打麻將娛樂一下。這也是盧叔留守的一個重要原因,左鄰右里都是幾十年的熟人,“到了外面,哪里找街坊跟我打麻將??!”
老盧退休前在廣州保溫瓶廠工作,做了多年外貿(mào)工作的他跑遍了全國,還到過國外許多地方考察,他說退休后自己寧可留在家里。“以后年紀再大一些,我就考慮在家里裝上平安鐘”。他對目前的狀況十分滿意,“不靠兒女,也完全可以安度晚年。”
市場
商家冷對銀發(fā)經(jīng)濟
與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火爆相比,記者探訪各大百貨商場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商家對“銀發(fā)消費”反應(yīng)比較冷淡,雖普遍在周末有促銷,但僅有個別商家專門針對老年人,且其促銷計劃僅僅集中于食品柜臺。
一位超市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針對老年人的促銷產(chǎn)品基本都是一些增強免疫力的保健品或換季的衣服,但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為爸媽買保健品很謹慎,因此購買力也很有限。”
有商場認為,老年人生活比較節(jié)儉,因此老年服裝、非耐用消費品等商品不太好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