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8-22 來源:杭州網
-----------------------------------------------------------------------------------------------------------
丁橋鎮(zhèn)皋城村,規(guī)??涨暗暮贾菔械谌鐣@赫泳o后期施工。8月14日,第一天開始預約報名當天中午,我在工地門口遇到一位大伯。當時我剛從工地里轉完一大圈,灰頭土臉出來。
大伯在大門口,手搭涼棚向里張望??匆娢?,大伯問,同志,里面修得怎么樣了?我說,還在弄,瓷磚鋪好了,電梯剛剛安裝,屋里家具還沒。大伯哦了一聲,臉上露出些失望。當時正是正午12點,烈日當頭,陽光直射在大伯稀疏的頭頂,一顆亮晶晶的汗水從鬢角慢慢流向下巴。我心里一動,問他,你是自己想住進來嗎?今天就可以報名了。大伯擦了一把汗說,不是,我是給我父母親來看看……我心想,正好可以做個采訪,就繼續(xù)問,你們最看重的,是福利院的什么地方?大伯說,我不是來看硬件的,我是來看軟件的。閱覽室啊卡拉OK啊健身房啊,這些我統(tǒng)統(tǒng)都不關心,就想知道兩件事情,一個是醫(yī)療,一個是護理。
“養(yǎng)老養(yǎng)老,說到底最要解決的,就是老人不能自理以后怎么辦的問題!”
說實話,剛才我在里面主要關注的,都是他“統(tǒng)統(tǒng)不關心”的問題,比如房間大小格局、景觀綠化、娛樂設施等等,我甚至還用卷尺量過樓梯的寬度和高度,所以大伯的說法讓我覺得新鮮和意外。找了個陰涼點的地方,我和大伯繼續(xù)細聊。
大伯住石灰橋社區(qū),64歲。上有二老,父親86歲,母親83歲。大前年,父親中風偏癱,臥病在床。前年,母親又中風偏癱,臥病在床,一半時間住院,一半時間在家,這個出了院那個住了院,這個住了院那個出了院……大伯不是天天跑醫(yī)院,就是在家買菜做飯洗洗涮涮。吃不消,去家政市場找了個保姆。保姆干了沒多久,說晚上老要起來接小便,太累,走了。又找一個,飯菜燒得太辣太咸,說了幾句吵了一架,也走了。只能又找……兩年間,前前后后換過不下十五個保姆,互相滿意的保姆也有,但呆得都不長,原因主要是兩個,一是父母經常住院,一進醫(yī)院有護工,保姆就用不上了。二是這些做保姆的都是年紀不小的外地農村婦女,自己的兒女一旦結婚,有了孫子外孫,馬上就要辭職回去……
所以這兩年,大伯過得辛苦,身心俱疲。用他自己的話:“不管經濟上、體力上,還是心理上都長期承受巨大壓力。”
“如果人還跑得動,早就旅游去了,早就三亞過冬去了,臨安避暑去了。我今年64歲,也夠條件報名住養(yǎng)老院了,記者你說,我會來住嗎……”大伯越說越激動。“能自理,怎么都好辦,在哪兒過都行。不能自理,每天躺在床上,誰來喂水喂飯,誰來把尿把屎?從我們這一代人開始,都是一個孩子了,將來靠他們靠得牢嗎?現(xiàn)在雖然說說保姆不好找,但總還有一批五六十歲沒什么文化的農村婦女愿意做這個,將來他們的下一代,還有人愿意做這個侍候人的活嗎?將來,老人肯定越來越多,孩子肯定越來越少,愿意做保姆的肯定越來越少了……
“所以,養(yǎng)老的關鍵,就是解決一個不能自理怎么辦的問題……”大伯再一次說得斬釘截鐵。我深深地點了幾下頭,從內心里開始接受并且思考大伯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