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6-30 來源:晉城市文明辦
-----------------------------------------------------------------------------------------------------------
如果不是有人介紹,人們很難將眼前這座老年居住場所與傳統(tǒng)的敬老院聯系在一起:人性化的建筑設施、花園式的院舍環(huán)境,賓館式的高級洗浴、家庭化的溫馨服務,盲人按摩保健部、福利醫(yī)藥門診部、理發(fā)室、醫(yī)療室等均是為老人量身打造。
這是陵川縣社會福利服務中心,80多位老人在這座集休養(yǎng)、娛樂、學習、醫(yī)療、送終、安葬全方位一體的五星級公寓式敬老院里溫馨、快樂地生活著。
老有所養(yǎng)
“住的是公寓房,睡的是單人床,吃的是4個菜,穿的是新衣裳,早起做早操,飯后打麻將,下午打撲克,黃昏健身忙,晚上看電視,會唱南北腔,不缺零花錢,比有兒女強。” 這是89歲的韓大爺自己編寫的一段快板詞,也是老人們在這里生活的真實寫照。
寬闊的草坪與綻放的花朵相映成趣,各種花卉盆景、草木爭香斗艷,一幢幢白色琉璃養(yǎng)老公寓便坐落其中。走進房間里又是另一番景象,樓梯和門邊都特別設置了不銹鋼扶手,以便老人行走,老人住的宿舍里,床鋪整潔,沙發(fā)、衣柜、液晶超薄電視、自來水洗臉盆、燃氣熱水器等設施齊備,墻上掛著的中國結、床頭柜上印制的白荷花,使房間充滿了恬靜和溫馨。
朱奶奶今年79歲了,身邊已經沒有其他親人照顧,去年初她在村干部的引薦下住進了敬老院。雖然年歲大了,血壓有點高,腿腳不太利落,但朱奶奶看起來臉色紅潤、精神矍鑠,“天天有牛奶、雞蛋,中午和晚上還有兩個葷菜。吃、喝、拉、撒,這里的工作人員都照顧到了,比在家里還要好。”
老年人體弱容易生病,老人生病了怎么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說,院里設有醫(yī)療門診部,感冒發(fā)燒這些輕微的小毛病可以就地解決。并早已跟縣里的醫(yī)院溝通好了,只要老人身體不舒服,醫(yī)院馬上就會有人來接去就診。
據院長和志陵介紹,為了給老人一個更好的地方安度晚年,2001年經過多方籌措資金,修建了占地5200平方米、建筑面積2861平方米的中心敬老院。同時掛牌為陵川縣光榮院、陵川縣社會福利服務中心、陵川縣中心敬老院。2003年“三院合一”正式啟動后,收養(yǎng)各類對象80余人,以健康保障服務、生活照料服務、精神慰籍服務為重點,根據三類不同對象,從基礎設施到服務質量,從生活環(huán)境到休養(yǎng)條件,實行待遇有別,區(qū)域管理,資源共享,突出各自特色。
最近,敬老院又對涼亭、餐廳、澡堂、洗衣房等進行了徹底的改造與裝修,院內的各項硬件建設得以規(guī)范和提高。新裝修的餐廳寬敞明亮,干凈整潔。廚房里,全新的煤氣灶,明亮的餐具,電冰箱、烤箱、抽油煙機、一色兒新的炊事用具應有盡有。澡堂更換了多年失修的門窗,地面換成了紅色地板磚,內墻四周貼了白瓷磚,頂棚采用防水防潮的“PV”制成的天花板,池內有漂亮的按摩水床,還有專治痔瘡的診療儀。為讓老人溫暖過冬,敬老院把以前使用的鍋爐換成集中供暖,全天24小時供熱,供熱面積達3500平方米。
老有所樂
“我在這里生活得很充實,每天早晨五點起床后,在院子里晨練健身、逛逛副食蔬菜門市部、聽聽歌、唱唱曲兒、和大家伙兒打打球、聊聊天兒……”說起在敬老院的生活,張大爺如數家珍。說話間,老人臉上掛滿了笑容。他還告訴記者,自己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病,過去經常要看病,但在這里住了兩年后,性情開朗了,心情好了,疾病也明顯少了。
據了解,為了改變老人的精神面貌,滿足他們對鄉(xiāng)情、親情、友情的要求,增加他們晚年的生活信心,敬老院增設了游藝項目、鼓奏樂器、娛樂室、練歌房、棋牌、麻將桌、籃球、臺球、羽毛球等多項設施,滿足老人吹、拉、彈、唱、健身的愛好。還經常組織開展各種集體活動,使老人們感受到敬老院大家庭的快樂。盲人按摩、美容理發(fā)、福利醫(yī)藥門診、副食蔬菜門市部等基礎設施也一應俱全,老人們不出院門就可以理發(fā)、娛樂、健身、購物,十分方便。
老有所為
在院務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時不時會看見一個個老人的身影穿梭其中,他們可不是到這里閑聊解悶的,而是作為管理者獻計獻策的。“沒想到這么大年紀了,還有人需要咱,還能為社會做點事兒,真的覺得挺開心。”參與院務管理工作的王奶奶興奮地對記者說道。
和院長告訴記者,敬老院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在日常工作中不僅把老人視作救助對象,還把他們當做敬老院的主人和親人,在敬老院發(fā)展與管理方面,充分調動老人的積極性、主動性,鼓勵有一技之長的老人發(fā)揮余熱,組織有能力的老人參加院務管理,保證了老人能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陵川縣的許多學校成立了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定期邀請敬老院的老人到學校講課,講黨史、講中國革命史、講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對下一代進行勵志教育,讓老人們真正實現了“老有所為”。